煤层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2016年报及考核报告

发布者:李久庆发布时间:2016-12-29浏览次数:12


批准立项年份

2009

通过验收年份

201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61201612月)






实验室名称: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

实验室主任:朱炎铭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兰凤娟/0516-83885907

E-mail地址:lanfj@cumt.edu.cn

依托单位名称:中国矿业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赵/0516-83590171









2016320日填报



  录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

煤层气探测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2

煤层气成藏作用

研究方向3

煤层气资源特性

研究方向4

煤储层排采地质

研究方向5

页岩气成藏作用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朱炎铭

研究方向

煤层气、页岩气

出生日期

1963.5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6

实验室

副主任

姓名

吴财芳

研究方向

煤层气地质

出生日期

1976.2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16

姓名

沈玉林

研究方向

沉积地质

出生日期

1981.3

职称

副教授

任职时间

2016

姓名

陈尚斌

研究方向

页岩气地质

出生日期

1983.3

职称

副教授

任职时间

2016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彭苏萍

研究方向

煤田地质

出生日期

1959.7

职称

教授

院士

任职时间

2009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27

EI

15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3

国外出版

0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1项 

二等奖

0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1572万元

纵向经费

948万元

横向经费

624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7

授权数

8

成果转化

转化数

0

转化总经费

0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0

行业/地方标准

0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48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39人 

院士

0人 

千人计划

长期0

短期0

长江学者

特聘1

讲座0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

青年长江

0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0人 

青年千人计划

1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7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0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0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秦  勇

国际煤地质杂志Int J Coal Geo

编委

代世峰

国际煤地质杂志Int J Coal Geo

国际有机岩石学学会

主编

主席

杨永国

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

终身会员

访问学者

国内

1

国外

3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2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0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学科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学科2

地质学

学科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35

在读硕士生

348

承担本科课程

5952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1236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1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0

国内

(含港澳台)

0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0

实验室面积

3500M2

实验室网址

http://labcbm.cumt.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1230万元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实验室坚持面向国家煤层气产业,面向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储层动态评价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聚能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渗新技术基础”和“矿井瓦斯运移与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及地球物理探测基础”以及山西省重点项目“煤层气、页岩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及共探共采选区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实验室研究方向,开展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与地质选择过程、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形成机理、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理论、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和煤储层排采动态效应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煤层气基础地质方面,深化了地质选择过程对煤层气成藏耦合控制效应、基于动力学分析的煤层气有利区和深部煤层气有利区优选理论与技术系统,继续发展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和地质控制理论体系在煤和煤层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理论与方法,完善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方法,并对煤储层含气性等物质属性探测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开发地质方面,致力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地质评价和煤储层开发动态评价与诊断的理论与技术。积极参与国家和山西、贵州等资源大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业界的发展新趋势,开展了页岩气和含煤地层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三气”基础地质和开发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2016年度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4篇,其中SCIEI分别收录2715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申请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项,包括中国煤炭工业科技一等奖1项(1项,煤层气储层开发地质动态评价关键技术与探测装备,秦勇等)。

部分研究成果直接提交国家政府部门,为国家相关地区煤层气开发方针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过与中石油煤层气公司、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科林思德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著名煤层气企业合作,上述成果在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如沁水盆地(潘庄、樊庄、柿庄、屯留等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宝德等区块)、黔西-滇东地区(织金、松河等区块)、新疆阜康首区块等得到验证与应用。获得了一批探明储量,推动了煤层气田产能建设工作。其中,6项成果的实际应用创造了15955.5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上述成果奠定了实验室在国内本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国家煤层气勘探开发事业做出来贡献。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在教育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本实验室承担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承担了与本领域有关的所有类别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了以探索煤层气地质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面向国家煤层气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格局。

2016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07项,到账科研经费1572万元

纵向项目75项,其中2016年新增项目18项,到账经费948万元。上述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9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项目2个课题、8子课题,以及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及其他纵向项目11项,包括教育部项目、相关省份人民政府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等省部级项目、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项目等;其他纵向项目,如中国矿业大学校基金等,共计13项。科研项目研究对象遍及国内各大含煤层气盆地,研究内容涵盖了煤层气基础地质、勘探地质基础、开发地质保障技术基础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地质和开发基础。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2项,到账经费624元。研究内容涉及国内主要煤层气勘探开发企业和地方的相关科技开发活动。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

(万元)

类别

1

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描述与适应性开发方式

2016ZX05044-002

秦 勇

2016-01-012020-12-01

857.6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

多煤层煤层气甜点选区选段技术

2016ZX05044-001

吴财芳

2016-01-012020-12-01

898.1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3

页岩微孔缝结构与页岩气赋存富集研究

2012CB214702

朱炎铭

2012-01-012016-12-01

538.00

国家973计划课题

4

矿井瓦斯运移与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及地球物理探测基础

41430317

2015-01-012019-12-31

35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

深部煤层CO2地质存储与CH4强化开采的有效性理论研究

41330638

桑树勋

2014-01-012018-12-31

3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6

高聚能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渗新技术基础

U1361207

2014-01-012017-12-31

2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7

含煤岩系多种气体资源综合开发方式


2016-01-012020-12-31

218.2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8

煤层气地质理论与开发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B13023

秦 勇

2013/1/12017/12/31

900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9

煤炭洗选过程中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

2014CB238905

王文峰

2014/1/12018/12/31

75

国家973计划子课题

10

低品质煤的矿物、硫、水等杂质的赋存化学与物理

2012CB214901-123

王文峰

2012/1/12016/12/31

75

国家973计划子课题

11

多煤层合采产能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ZX05044-005

吴财芳

2016/1/12020/12/31

169.5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2

山西重点煤矿区煤层气资源和开发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2016ZX05067-001

杨兆彪

2016/1/12020/12/31

76.3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3

叠置含煤层气系统富水性及流体压力分布特征

2016ZX05044-002

杨兆彪

2016/1/12020/12/31

206.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4

中低煤阶煤层气成藏高产及主控因素研究


申 建

2016/1/12019/12/31

187.5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5

煤多孔介质水合物法存储CO2过程气--固多相场耦合机制

51674240

郝树青

2017-01-012020-12-31

6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6

煤层气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动态演变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41672324

杨永国

2017-01-012020-12-31

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7

地层流体系统分异与煤系气开采互动机制

41672149

申 建

2017/1/12020/12/31

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

构造煤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构造动力学机制

41672147

姜 波

2017/1/12020/12/31

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

煤系叠置含气系统关键层发育的沉积机理

41672146

沈玉林

2017/1/12020/12/31

8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

深部煤层气系统及其能量动态平衡机理研究

41530314

秦 勇

2016/1/12020/12/31

1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1

煤中微细粒矿物的赋存与演化特征

41572145

王文峰

2016/1/12019/12/31

9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2

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对煤炭安全开采的影响

41572140

吴财芳

2016/1/12019/12/31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3

抽采过程中的瓦斯渗流及残余瓦斯赋存规律

41472134

汪吉林

2015/1/12018/12/31

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4

新疆低煤级储层煤层气成藏模式研究

41362009

傅雪海

2014/1/12017/12/31

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5

矿井采区应力分布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41374140

陈同俊

2014/1/12017/12/31

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6

煤中微细粒黄铁矿的赋存化学与物理

41372168

王文峰

2014/1/12017/12/31

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7

镜质组大分子结构演化对甲烷吸附的分子级作用机理研究

41472135

朱炎铭

2014/1/12018/12/31

1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8

多煤层区不同含气系统产气潜力及单井高效开采模式研究

41272178

吴财芳

2013/1/12016/12/31

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9

中上扬子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孔结构演变与页岩气成藏效应

41272155

朱炎铭

2013/1/12016/12/31

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0

煤层气-煤型气叠合型气藏成藏机理与地质预测方法研究

41272154

桑树勋

2013/1/12016/12/31

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1

煤矿瓦斯中H2S异常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41272177

傅雪海

2013/1/12016/12/31

8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2

矿井地震精细探查与重大灾害源识别理论与方法-2

U1261202

崔若飞

2013/1/12016/12/31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33

无烟煤储层极高浓度重烃气来源及成因机制

41602169

陈义林

2017-01-012019-12-31

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4

含流体深部煤储层参数与电声响应耦合关系研究

41302131

申 建

2014/1/12016/12/31

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5

基于X-CT扫描的构造煤三维裂隙系统及其对渗透性控制的研究

41302130

屈争辉

2014/1/12016/12/31

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6

基于单井空间形态拓扑分析的煤层气垂直井开发井网优化研究

41402291

罗金辉

2015/1/12017/12/31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7

构造煤摩擦面与剪切摩擦作用机制研究

41402136

李 明

2015/1/12017/12/31

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8

海相页岩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吸附机理

41402124

陈尚斌

2015/1/12017/12/31

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39

侏罗系煤层上覆N2红土采动破坏突水机理及防控研究-4

41430643

崔若飞

2015/1/12019/12/31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0

侏罗系煤层上覆N2红土采动破坏突水机理及防控研究-2

41430643

郭英海

2015/1/12019/12/31

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1

其他地区煤层气地质、资源评价及综合研究

1A14YQKYQ0128

周效志

2014/9/142015/7/31

47

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

42

韧性变形煤分子结构演化对甲烷吸附的分子级作用机理研究

BK20160243

李 伍

2016/7/12019/6/30

2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

43

煤及其燃烧产物中微细粒矿物研究

BK20151142

王文峰

2015/7/12018/6/30

1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研究项目

44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地质封存CO2气体泄漏源定位方法

BK20131113

杨 慧

2013/7/12016/6/30

1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研究项目

45

下扬子高演化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

BK20150176

王 冉

2015/7/12018/6/30

2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

46

CO2地质储存对页岩孔隙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机理

BK20150179

王 猛

2015/7/12018/6/30

2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

47

构造煤摩擦面特征及地质成因意义

BK20140183

李 明

2014/7/12017/6/30

2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

48

成熟度对页岩气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机理研究

BK20130177

陈尚斌

2013/7/12016/6/30

20

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青年基金项目

49

煤层气、页岩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及共探共采选区研究

MQ2014

朱炎铭

2014/12/12017/12/31

345

山西省科技项目

50

高应力多煤层区煤层气甜点选区选段技术

2015XKZD07

吴财芳

2015-09-012019-09-30

200

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专项重点项目

51

鄂尔多斯东缘上古生界放射性正异常事件层成因及地质意义

41541046

沈玉林

2016/1/12016/12/31

21.6

应急管理项目科学部综合管理项目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

带头人

主要骨干

1煤层气探测理论与方法

陈同俊

李福生、潘冬明、董守华

2 煤层气成藏作用

秦 勇

姜波、韦重韬、郭英海、申建

3煤层气资源特性

傅雪海

桑树勋、王文峰、杨永国、沈玉林

4 煤储层排采地质

吴财芳

郝树青、杨兆彪、屈争辉、周效志

5 页岩气成藏作用

朱炎铭

汪吉林、陈尚斌、王猛、王冉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9

2008.12~2016.12

2

研究

博士

教授

59

2008.12~2016.12

3

代世峰

研究

博士

教授

47

2016.11~2016.12

4

朱炎铭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3

2008.12~2016.12

5

傅雪海

研究

博士

教授

51

2008.12~2016.12

6

桑树勋

研究

博士

教授

49

2008.12~2016.12

7

郭英海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3

2008.12~2016.12

8

韦重韬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3

2008.12~2016.12

9

王文峰

研究

博士

教授

46

2008.12~2016.12

10

吴财芳

研究

博士

教授

40

2008.12~2016.12

11

汪吉林

研究

博士

教授

47

2008.12~2016.12

12

陈同俊

研究

博士

教授

41

2008.12~2016.12

13

潘冬明

研究

博士

教授

52

2008.12~2016.12

14

董守华

研究

博士

教授

53

2008.12~2016.12

15

杨永国

研究

博士

教授

54

2008.12~2016.12

16

李福生

研究

博士

教授

41

2008.12~2016.12

17

郝树青

研究

博士

教授

41

2008.12~2016.12

18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2

2008.12~2016.12

19

夏筱红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42

2008.12~2016.12

20

周效志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4

2008.12~2016.12

21

李壮福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1

2008.12~2016.12

22

王继尧

研究

硕士

副教授

48

2008.12~2016.12

23

王爱宽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6.12

24

王超勇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1

2008.12~2016.12

25

沈玉林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6.12

26

李巨龙

研究

硕士

副教授

52

2008.12~2016.12

27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3

2008.12~2016.12

28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3

2011.12~2016.12

29

陈尚斌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3

2012.12~2016.12

30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6.12

31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6.12

32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6

2012.12~2016.12

33

屈争辉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10.12~2016.12

34

杨兆彪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12.12~2016.12

35

姜立君

研究

博士

讲师

36

2008.12~2016.12

36

研究

博士

讲师

30

2013.12~2016.12

37

张晓丽

研究

博士

讲师

30

2013.12~2016.12

38

姚晓娟

研究

硕士

讲师

35

2008.12~2016.12

39

孔凡凡

研究

博士

讲师

35

2008.12~2016.12

40

研究

博士

讲师

32

2013.06~201612

41

王瑞瑞

研究

博士

讲师

32

2013.06~2016.12

42

黄华州

研究

博士

讲师

37

2010.12~2016.12

43

兰凤娟

研究

博士

讲师

32

2013.06~2016.12

44

何金先

研究

博士

讲师

32

2013.06~2016.12

45

陈义林

研究

博士

讲师

30

2013.06~2016.12

46

金洪波

研究

硕士

讲师

36

2008.12~2016.12

47

金发礼

技术/管理

大学

高级工程师

59

2008.12~6.12

48

高贺凤

技术

中专

高级实验师

57

2008.12~2016.12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1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2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3

孙维凤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石油勘探院

2015-2017

4

博士后

28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5

博士后

27

讲师

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4-2016

6

罗金辉

博士后

33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7

博士后

30

博士

中国

华北电力大学

2014-2016

8

博士后

32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9

博士后

33

副教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3-2016

10

王晓珍

博士后

33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3-2016

11

Kewen Li

特聘教授

51

研究员

美国

斯坦福大学

2012-2016

12

Geoff Wang

特聘教授

56

教授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2008-2016

13

Simon Xu

特聘教授

53

教授

加拿大

阿格玛大学

2012-2016

14

徐凤银

特聘教授

53

教高

中国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2012-2016

15

郑爱维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4-2016

16

刘长江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2

博士

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

2014-2016

17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3

博士

中国

河南理工大学

2014-2016

18

葛燕燕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新疆大学

2014-2016

19

蒋静宇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20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3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21

李云波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9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22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23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24

姚海鹏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内蒙煤田地质局

2015-2017

25

刘炳祥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安徽大学

2015-2017

26

刘会虎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1

副教授

中国

安徽理工大学

2015-2017

27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28

赵迪婓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29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30

陈义林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2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1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2

何金先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3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3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4

付常青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5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6

侯晓伟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7

闫高原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8

师庆民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39

杜志刚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6-2017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本实验室所依托的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均为学校“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建设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并获二度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同时拥有2个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十余个各类硕士点。

实验室为上述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得益于学科建设发展带来的成效,二者具有良好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关系。首先,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包括成功申报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各种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支撑了学科的发展;其次,实验室人员直接参加并完成了大量学科建设工作,本实验室秦勇为“地质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姜波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包括上述人员在内的实验室固定人员在完成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学科建设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实验室近年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得到学科建设“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多方资助,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一级学科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11位。受到本实验室重要支撑的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学科ESI20163月完全进入全球ESI1%

实验室以多种方式支持了学校矿业、安全、环境和测量等其他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同学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如本实验室人员参与了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国家“973项目的科研工作;单独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相关学科培养了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相互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发展。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实验室48名固定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职教师,承担了依托单位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本实验室人员的主体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能源地质研究所和煤层气开发技术研究所。本科“地质工程”专业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由本实验室人员开设和主讲。全部实验室固定人员均参与了包括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在内的课程主讲。2016年度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4227门,完成教学工作量分别为59521236学时

在教学工作中,实验室人员注重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的代表在诸如《煤层气地质学》、《能源地质学》以及《煤层气储层模拟技术》等专业课以及《普通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将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 “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成果、技术创新和应用实例融入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人才培养是本实验室重要的工作之一。实验室固定人员承担了依托学院本科“资源勘查工程(含卓越工程师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和“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科相关专业学生除了享受到有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资源之外,“煤层气地质学”及“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等课程直接使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课程实验,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评估期间,每年约60余名学生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完成论文。年度内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和校级资助各1项。

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5人,年度内实验室人员承担了大量研究生指导工作,目前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348人和35人,年度内有99人和7人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得到具有较丰富科学研究和实验技术实践经验的实验室固定人员的指导,为研究生教学质量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运用实验室设备完成论文研究工作,尤其是部分研究生以实验协理员的身份直接参与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室承办的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给研究生提供了掌握学科前沿、拓展知识面的机会;○实验室和依托学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勘探开发企业广泛的合作关系也使学生获益匪浅,这为他们提供了国际联合培养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各个产学研联合基地(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也为其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创造了实践场所。

通过上述举措,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6年度研究生发表论文64余篇,其中SCIEI分别收录2715篇,25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人获2016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得2016德贻煤地质奖学金,1人获得第七次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2016)。本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分布于国内煤炭、煤层气、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校、研究机构、大型国企,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李伍,中国矿业大学2010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并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12015年或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矿业大学留校任教。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itrinite in different coal ranksFuel2013)。博士期间SCI论文6篇,EI2篇,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参加美国ICCST和澳大利亚TSOP2014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分会报告。三次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14德贻煤地质奖学金,获得2016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Energy Fuels》和《Fuel期刊特邀审稿人。

张政,中国矿业大学2011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直博生,2016年获博士学位。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Numerical description of coalbed methane desorption stages based on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在学期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研究工作。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2篇。获2013年及2015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2015学年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创新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等奖励。

王阳,中国矿业大学2011级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1年半。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in northwestern Hunan shale gas reservoirs using FE-SEM,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and gas adsorption”Energy & Fuels2014)。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4篇,EI文章2篇。次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和2015年德贻煤地质奖学金,第七次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2016年)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大会发言

宋昱

博士

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

姜波

2

大会发言

陈司

硕士

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

陈尚斌

3

其他

付常青

张寒

博士

2016年全国第二届非常规能源大会

朱炎铭

4

其他

赵迪斐

博士

2016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

朱炎铭

5

其他

闫高原

博士

2016年纳米地球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学会

韦重韬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实验室于2015年底开始2016年度开放基金申报工作,共计收到开放基金申请15份。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经过专家评议,10人获得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其中外校1人,本校9人,年度开放基金情况如下表所示。

课题名称

经费

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

单位

课题

起止时间

1

织纳煤田无烟煤重烃浓度异常及地质控制

2

陈义林

讲师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2

构造煤结构定量表征及其微细观渗流模拟

2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3

不同矿化度地下水影响下煤层气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2

何金先

讲师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4

ScCO2与煤中矿物地球化学反应机理及其煤储层结构意义

2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5

渝东南页岩气富集规律及富集模式研究

2

付常青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6

川南龙马溪组构造演化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2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7

沁水盆地煤系“三气”共生成藏机制

2

侯晓伟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8

沁水盆地煤系非常规气成藏模式与数值模拟

2

闫高原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

-2017.12

9

超声波对煤层增渗的机理研究

2

师庆民

博士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1-2017.12

10

沁中南地应力场特征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

2

杜志刚

博士

河南理工大学

2016.01

-2017.12

: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是实验室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2016年度,实验室克服了所处地理位置较偏僻、学科领域相对专门等困难,进行了一系列开放交流活动。包括实施实验室开放基金、承办、协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科研与人才培养、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2016年度,澳大利亚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布里斯班合作举办了“亚太煤层气论坛”学术年会暨第四次“111”引智计划研讨会,增进了国内外交流,提高了学校和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

2016年度,有实验室骨干人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在深入了解国外本领域科技发展的同时,深化了合作交流。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参与各方面的活动,10余名固定或流动人员参加了2016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同时举行2016实验室学术年会;作为理事单位,参加了以中联煤层气公司主导的“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交流活动。

实验室注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合作交流。与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江苏矿产地质研究院、山西煤炭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河北煤炭地质局、云南煤炭地质局、福建煤炭地质局、贵州煤炭地质局、东北煤炭地质局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河北油田煤层气公司等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包括合作进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派送学生深入现场学习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实验室坚持面向社会开放的宗旨,每年与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联合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设定适当的主题,宣传绿色能源、环保新理念,科普传播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知识。2016422日,与徐州市地质学会、院团委、水协联合举办世界地球日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宣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思维和知识。

2016年度内,实验室作为开放的窗口,接待了全国省市相关单位如山西煤田地质局、河北煤田地质局、贵州煤田地质局、云南煤田地质局、江苏矿产地质研究院、中联煤层气公司、中海油、中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石油华北油田等单位人员,就相关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增强了实验室在国内的影响力。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周世宁(顾问)

院士

81

中国矿业大学

2

汪集旸(顾问)

院士

80

中国科学院

3

(顾问)

院士

55

淮南矿业集团

4

彭苏萍(主任)

院士

5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

秦勇(副主任)

教授

58

中国矿业大学

6

姜波(副主任)

教授

58

中国矿业大学

7

汤达祯

教授

58

中国地质大学

8

Geoff Wang

教授

53

昆士兰大学

9

Kewen Li

研究员

51

斯坦福大学

10

钟宁宁

教授

5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1

候泉林

教授

52

中国科学院大学

12

胡爱梅

研究员

55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13

叶建平

研究员

53

中联煤层气公司

14

杨陆武

总裁

47

奥利安能源有限公司

15

李国富

总经理

50

晋城煤业集团

16

彭平安

院士

55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17

李景明

教高

57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18

韦重韬

教授

52

中国矿业大学

19

傅雪海

教授

52

中国矿业大学

20

郭英海

教授

52

中国地质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16113

地点:广西北海市莱丽酒店,12会议室

参会人员(共计11人,其中,校外学术委员7人,校内学术委员4人,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1人,占学术委员会总人数的65%):

  1. 校外参会专家

汤达祯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侯泉林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

胡爱梅博士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

叶建平博士研究员煤层气地质中联煤层气公司

杨陆武博士总经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奥瑞安能源公司

李国富博士教授级高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晋城煤业集团煤层气产业发展局

李景明硕士副总经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唐书恒博士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 校内参会人员

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韦重韬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傅雪海博士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杨永国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申  建博士副教授重点实验室秘书

陈玉华 副教授 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副教授

罗金辉博士 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博士



3、会议纪要









































































































4年度学术报告列表

报告人

职称

所在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时间

kewen Li

教授

斯坦福大学

Static Formation Temperature Prediction based on Bottom Hole Temperature

2016.01.03 14:30-16:30

Dr Tim A Moore

教授

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

Sedimentary basins of SE Asia and their Miocene CBM System

2016.03.29  08:30-10:00

Origin of Coal

2016.03.30  08:45-10:00

Terrigenous Depositional Systems - Review of where coal forms and why

2016.03.30  10:20-12:00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ation of Coal

2016.03.30  14:00-15:15

Origin and Nature of Coal quality variations

2016.03.30  15:45-16:30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of Organic Matter with Burial

2016.03.31  08:30-10:00

CBM Geology - Gas Generation & Migration

2016.03.31  10:20-12:00

CBM Geology - Assessment methods

2016.03.31  14:00-15:15

CBM Geology - Key Reservoir Parameters

2016.03.31  15:45-16:30

CBM Geology - Water & the Environment

2016.04.01  08:30-09:30

Case Study: New Zealand, Indonesia & Vietnam CBM exploration

2016. 04.01  10:15-11:45

Case Studies - CBM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Resource & Reserve Certification Part I

2016. 04.01  14:00-15:00

Case Studies - CBM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Resource & Reserve Certification Part II

2016. 04.02  08:30-09:30

Case Study: Pinang Dome CBM Prospect, Indonesia

2016. 04.02  09:30-10:30

Case Study: Sedimentology & Petrography of coal beds in the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USA

2016. 04.02  10:50-12:00

Economics and Drivers

2016. 04.02  14:00-14:45

Coal and modern peats in SE Asia

2016.07.03  8:30-9:30

Comparison of CBM and Shale Gas

2016.07.03  9:45-10:45

A look at the Powder River Basin, Wyoming, CBM environmental impacts

2016.07.03  11:00-12:00

代世峰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煤型稀有金属矿床

2016.07.08  8:30-10:00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自立项建设以来,实验室得到主管部门教育部、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的直接领导和全力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将实验室列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序列,确保了实验室高起点建设、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基础设施、科研条件、人才引进和研究人员待遇上给予全力支持,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实验室规划了3500m2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已正常使用多年。

2016年度内,学校通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江苏省优势学科和教育部修购专项等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的运行、建设与研究,实验室运行年度经费30万元。通过在科研基本业务费中设立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在学校科技专项中每年资助运行经费等途径补贴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与自主研究。同时通过中央级普通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以“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立项,预算资金1100余万元,修购专项安全改造项目预算资金100余万元。

学校为实验室设立了专职行政副主任,享受副处级待遇并减免部分工作量,专职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学校将实验室人员组成的化石能源团队作为校级核心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学校负担了实验室固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津贴、保险等全部费用;学校为实验室人才引进提供科研启动、住房和办公用房,大力促进了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在每年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内评估,有力促进了实验室实验条件改善、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实验室未来的强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实验室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建设实验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各种设备223台(套),其中大于10万元的设备41台(套),设备原值2707.92万元。初步建成了煤储层及煤层气物质成分与物性检测系统、煤层气成藏动力学分析与物理模拟系统、煤层气地质探测与信息解译系统、煤层气开发动态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系统等四个实验系统平台。提升了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重科学研究任务的能力,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本实验室只有少数专职实验员。为满足设备运行需要组成了20余个专门机组,完成从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日常运行以及实验技术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机组负责人由专职实验员或青年骨干担任,成员由研究生组成,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六、审核意见

 1、实验室负责人意见



实验室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

实验室主任:

(单位公章)

2017322

 2、依托高校意见

依托单位年度考核意见:

(需明确是否通过本年度考核,并提及下一步对实验室的支持。)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