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2015年报及考核报告

发布者:李久庆发布时间:2015-12-31浏览次数:70


批准立项年份

2009

通过验收年份

2012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

20151201512月)






实验室名称: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

实验室主任:秦

实验室联系人/联系电话:兰凤娟/0516-83885907

E-mail地址:lanfj@cumt.edu.cn

依托单位名称:中国矿业大学

依托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赵/0516-83590171









2015320日填报



  录







一、简表

实验室名称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

研究方向

(据实增删)

研究方向1

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与地质选择过程

研究方向2

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形成机理

研究方向3

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理论

研究方向4

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方向5

煤储层排采动态效应及其机制

实验室

主任

姓名

秦勇

研究方向

煤层气地质学

出生日期

1957.5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09

实验室

副主任

(据实增删)

姓名

韦重韬

研究方向

煤层气地质学

出生日期

1963.10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09

学术

委员会主任

姓名

郭英海

研究方向

沉积(岩石)学与岩相古地理学

出生日期

1963.7

职称

教授

任职时间

2009

研究水平与贡献

论文与专著

发表论文

SCI

17

EI

18

科技专著

国内出版

3

国外出版

0

奖励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0项 

二等奖

0项 

省、部级科技奖励

一等奖

0.38项 

二等奖

3.27项 

项目到账

总经费

2731.41万元

纵向经费

1506.46

万元

横向经费

1217.95

万元

发明专利与

成果转化

发明专利

申请数

25

授权数

2

成果转化

转化数

7

转化总经费

15955.50万元

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0

行业/地方标准

1

研究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

实验室固定人员

55人 

实验室流动人员

39人 

院士

0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0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0人 

其他国家、省部级

人才计划

7人 

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

0个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0

国际学术

机构任职

(据实增删)

姓名

任职机构或组织

职务

秦  勇

国际煤地质杂志Int J Coal Geo

编委

杨永国

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

终身会员

访问学者

国内

1

国外

6

博士后

本年度进站博士后

8

本年度出站博士后

1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

(据实增删)

学科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学科2

地质学

学科3


研究生培养

在读博士生

35

在读硕士生

348

承担本科课程

5952学时

承担研究生课程

1236学时

大专院校教材

0



开放与

运行管理

承办学术会议

国际

1

国内

(含港澳台)

0

年度新增国际合作项目

0

实验室面积

3500M2

实验室网址

http://labcbm.cumt.edu.cn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万元

依托单位年度经费投入

30万元

二、研究水平与贡献

 1、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结合研究方向,简要概述本年度实验室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论文和专著、标准和规范、发明专利、仪器研发方法创新、政策咨询、基础性工作等。总结实验室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实验室坚持面向国家煤层气产业,面向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储层动态评价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聚能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渗新技术基础”和“矿井瓦斯运移与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及地球物理探测基础”以及山西省重点项目“煤层气、页岩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及共探共采选区研究”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开展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与地质选择过程、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形成机理、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理论、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和煤储层排采动态效应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煤层气基础地质方面,深化了地质选择过程对煤层气成藏耦合控制效应、基于动力学分析的煤层气有利区和深部煤层气有利区优选理论与技术系统,继续发展叠置含煤层气系统成藏和地质控制理论体系在煤和煤层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方面,深入研究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理论与方法,完善构造煤探测理论和方法,并对煤储层含气性等物质属性探测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开发地质方面,致力发展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适应性地质评价和煤储层开发动态评价与诊断的理论与技术。积极参与国家和山西、贵州等资源大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同时结合业界的发展新趋势,开展了页岩气和含煤地层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三气”基础地质和开发技术基础理论研究。

2015年度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9篇,其中SCIEI分别收录1718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知识产权方面,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2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65项,包括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0.14项(1项,煤层气富集高产区形成机理、评价方法与高效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董守华,傅雪海)、二等奖3.35项(2项,煤层气能量动态平衡及其控藏效应,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秦勇等;中国典型盆地聚煤理论体系、资源预测及其勘探实践与应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桑树勋)。

部分研究成果直接提交国家政府部门,为国家相关地区煤层气开发方针和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过与中石油煤层气公司、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和新疆科林思德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著名煤层气企业合作,上述成果在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基地,如沁水盆地(潘庄、樊庄、柿庄、屯留等区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宝德等区块)、黔西-滇东地区(织金、松河等区块)、新疆阜康首区块等得到验证与应用。获得了一批探明储量,推动了煤层气田产能建设工作。其中,6项成果的实际应用创造了15955.5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上述成果奠定了实验室在国内本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国家煤层气勘探开发事业做出来贡献。


 2、承担科研任务

概述实验室本年度科研任务总体情况。

在教育部、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本实验室承担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承担了与本领域有关的所有类别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了以探索煤层气地质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面向国家煤层气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的科研格局。

2015年度,实验室固定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74项,到账科研经费2724.41万元

纵向项目80项,其中2015年新增项目16项,到账经费1506.46万元。上述项目中,国家级项目40项,包括由教育部单位牵头的唯一的一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层气项目、2项专项课题和7项子课题,以及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10项、青年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及其他纵向项目24项,包括教育部项目、相关省份人民政府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等省部级项目、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引智计划项目等;其他纵向项目,如中国矿业大学校基金等,共计17项。科研项目研究对象遍及国内各大含煤层气盆地,研究内容涵盖了煤层气基础地质、勘探地质基础、开发地质保障技术基础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地质和开发基础。

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93项,到账经费1217.95元。研究内容涉及国内主要煤层气勘探开发企业和地方的相关科技开发活动。包括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委托项目“多储层资源潜力及开发模式优选”、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委托项目“煤层气开采多相流渗流机理研究”和云南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云南省页岩气资源调查实验测试分析研究”等。


请选择本年度内主要重点任务填写以下信息: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煤层气储层工程与动态评价技术(二期)

2011ZX05034

秦勇

2011-01-01

2015-12-01

4755.00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2

页岩微孔缝结构与页岩气赋存富集研究

2012CB214702

朱炎铭

2012-01-012016-12-01

538.00

国家973计划课题

3

矿井瓦斯运移与富集的动力学过程及地球物理探测基础

41430317

姜波

2015-01-012019-12-31

35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4

深部煤层CO2地质存储与CH4强化开采的有效性理论研究

41330638

桑树勋

2014-01-012018-12-31

3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

高聚能重复脉冲强冲击波煤层增渗新技术基础

U1361207

秦勇

2014-01-012017-12-31

22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重点项目

注:请依次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973)、863”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研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防重大、国际合作、省部重大科技计划、重大横向合作等为序填写,并在类别栏中注明。只统计项目/课题负责人是实验室人员的任务信息。只填写所牵头负责的项目或课题。若该项目或课题为某项目的子课题或子任务,请在名称后加*号标注。

三、研究队伍建设

 1、各研究方向及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学术

带头人

主要骨干

1 煤层气成藏动力条件与地质选择过程

秦  勇

郭英海、王文峰、王继尧

2 煤层气富集高渗区形成机理

姜  波

汪吉林、陈尚斌、屈争辉

4 煤层气资源评价与有利区预测理论

傅雪海

桑树勋、朱炎铭、黄华州

4 煤层气地震勘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崔若飞

潘冬明、董守华、陈同俊

5 煤储层排采动态效应及其机制

韦重韬

杨永国、吴财芳、申建陈玉华

 2、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学位

职称

年龄

在实验室工作年限

1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8

2008.12~2015.12

2

研究

博士

教授

58

2008.12~2015.12

3

傅雪海

研究

博士

教授

50

2008.12~2015.12

4

桑树勋

研究

博士

教授

48

2008.12~2015.12

5

朱炎铭

研究

博士

教授

52

2008.12~2015.12

6

郭英海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2

2008.12~2015.12

7

韦重韬

研究/管理

博士

教授

52

2008.12~2015.12

8

王文峰

研究

博士

教授

45

2008.12~2015.12

9

吴财芳

研究

博士

教授

39

2008.12~2015.12

10

汪吉林

研究

博士

教授

46

2008.12~2015.12

11

崔若飞

研究

博士

教授

61

2008.12~2015.12

12

潘冬明

研究

博士

教授

51

2008.12~2015.12

13

董守华

研究

博士

教授

52

2008.12~2015.12

14

杨永国

研究

博士

教授

53

2008.12~2015.12

15

范炳恒

研究

博士

教授

57

2008.12~2015.12

16

李福生

研究

博士

教授

40

2008.12~2015.12

17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1

2008.12~2015.12

18

夏筱红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41

2008.12~2015.12

19

周效志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3

2008.12~2015.12

20

李壮福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0

2008.12~2015.12

21

王继尧

研究

硕士

副教授

47

2008.12~2015.12

22

研究

硕士

副教授

55

2008.12~2015.12

23

周荣福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0

2008.12~2015.12

24

陈玉华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7

2008.12~2015.12

25

王爱宽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4

2008.12~2015.12

26

王超勇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50

2008.12~2015.12

27

沈玉林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4

2008.12~2015.12

28

陈同俊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40

2008.12~2015.12

29

郝树青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40

2008.12~2015.12

30

杨伟峰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41

2008.12~2015.12

31

李巨龙

研究

硕士

副教授

51

2008.12~2015.12

32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2

2008.12~2015.12

33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2

2008.12~2015.12

34

陈尚斌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2

2008.12~2015.12

35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4

2008.12~2015.12

36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4

2008.12~2015.12

37

王档良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5.12

38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5

2008.12~2015.12

39

研究

博士

副教授

36

2008.12~2015.12

40

姜立君

研究

博士

讲师

35

2008.12~2015.12

41

研究

博士

讲师

29

2008.12~2015.12

42

张晓丽

研究

博士

讲师

29

2008.12~2015.12

43

姚晓娟

研究

硕士

讲师

34

2008.12~2015.12

44

孔凡凡

研究

博士

讲师

34

2008.12~2015.12

45

屈争辉

研究

博士

讲师

34

2010.12~2015.12

46

研究

博士

讲师

31

2013.06~2015.12

47

王瑞瑞

研究

博士

讲师

31

2013.06~2015.12

48

黄华州

研究

博士

讲师

36

2010.12~2015.12

49

杨兆彪

研究

博士

讲师

34

2012.12~2015.12

50

兰凤娟

研究

博士

讲师

31

2013.06~2015.12

51

何金先

研究

博士

讲师

31

2013.06~2015.12

52

陈义林

研究

博士

讲师

29

2013.06~2015.12

53

金洪波

研究

硕士

讲师

35

2008.12~2015.12

54

金发礼

技术/管理

大学

高级工程师

58

2008.12~2015.12

55

高贺凤

技术

中专

高级实验师

56

2008.12~2015.12


注:(1)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三种类型,应为所在高等学校聘用的聘期2年以上的全职人员。(2在实验室工作年限栏中填写实验室工作的聘期。


 3、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型

性别

年龄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在实验室工作期限

1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2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3

孙维凤

博士后

28

博士

中国

中石油勘探院

2015

4

博士后

29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5

博士后

28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6

博士后

27

讲师

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5

7

罗金辉

博士后

33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8

博士后

35

副教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9

张晓丽

博士后

30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5

10

何金先

博士后

30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5

11

博士后

31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5

12

博士后

30

博士

中国

华北电力大学

2014-2015

13

博士后

32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5

14

兰凤娟

博士后

30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5

15

博士后

33

讲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3-2015

16

陈尚斌

博士后

30

副教授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3-2015

17

王晓珍

博士后

33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3-2015

18

Kewen Li

特聘教授

51

研究员

美国

斯坦福大学

2012-2015

19

Geoff

Wang

特聘教授

56

教授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2008-2015

20

Simon Xu

特聘教授

53

教授

加拿大

阿格玛大学

2012-2015

21

徐凤银

特聘教授

53

教高

中国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2012-2015

22

Xingjing

Wang

访问学者

54

教授

澳大利亚

Austar Gas Pty Ltd

2015

23

Shanqing Zhang

访问学者

46

教授

澳大利亚

格里菲斯大学

2013-2015

24

Huilin Xing

访问学者

53

副教授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2015

25

郑爱维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中国地质大学

2014-2016

26

刘长江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2

博士

中国

中国石油大学

2014-2016

27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3

博士

中国

河南理工大学

2014-2016

28

葛燕燕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新疆大学

2014-2016

29

蒋静宇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30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3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31

李云波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9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32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33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4-2016

34

姚海鹏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内蒙煤田地质局

2015-2017

35

刘炳祥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0

博士

中国

安徽大学

2015-2017

36

刘会虎

开放基金

承担人

31

博士

中国

安徽理工大学

2015-2017

37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7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38

赵迪婓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6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39

开放基金

承担人

28

博士

中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15-2017

注:(1)流动人员包括博士后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其他三种类型,请按照以上三种类型进行人员排序。(2实验室工作期限在实验室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1、学科发展

简述实验室所依托学科的年度发展情况,包括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以及推动学科交叉与新兴学科建设的情况。

本实验室所依托的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均为学校“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重点建设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并获二度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同时拥有2个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十余个各类硕士点。

实验室为上述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得益于学科建设发展带来的成效,二者具有良好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关系。首先,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包括成功申报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各种科研成果奖励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支撑了学科的发展;其次,实验室人员直接参加并完成了大量学科建设工作,本实验室秦勇为“地质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姜波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和“矿产普查与勘探”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崔若飞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包括上述人员在内的实验室固定人员在完成实验室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学科建设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实验室近年来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均得到学科建设“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多方资助,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评估结果,中国矿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一级学科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11位。2015年度,受到本实验室重要支撑的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科学学科ESI1%的接近度已达到99%,更在20163月完全进入全球ESI1%

实验室以多种方式支持了学校矿业、安全、环境和测量等其他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同学科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如本实验室人员参与了如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国家“973项目的科研工作;单独或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相关学科培养了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在相互促进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发展。


 2、科教融合推动教学发展

简要介绍实验室人员承担依托单位教学任务情况,主要包括开设主讲课程、编写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等,以及将本领域前沿研究情况、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情况。

实验室55名固定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在职教师,承担了依托单位大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本实验室人员的主体是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能源地质研究所和煤层气开发技术研究所。本科“地质工程”专业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由本实验室人员开设和主讲。全部实验室固定人员均参与了包括本科或研究生课程在内的课程主讲。2015年度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分别为4227门,完成教学工作量分别为595212360学时

在教学工作中,实验室人员注重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的代表在诸如《煤层气地质学》、《能源地质学》以及《煤层气储层模拟技术》等专业课以及《普通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中,将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 “97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理论成果、技术创新和应用实例融入其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总体情况

简述实验室人才培养的代表性举措和效果,包括跨学科、跨院系的人才交流和培养,与国内、国际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等。

人才培养是本实验室重要的工作之一。实验室固定人员承担了依托学院本科“资源勘查工程(含卓越工程师方向)”、“煤及煤层气工程”和“地球物理学”等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指导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科相关专业学生除了享受到有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资源之外,“煤层气地质学”及“煤层气储层数值模拟”等课程直接使用实验室设备进行课程实验,部分本科毕业论文在实验室完成。评估期间,每年约60余名学生在实验室人员指导下完成论文。年度内获得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国家级和校级资助各1项。

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4人,年度内实验室人员承担了大量研究生指导工作,目前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348人和35人,年度内有116人和9人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在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得到具有较丰富科学研究和实验技术实践经验的实验室固定人员的指导,为研究生教学质量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运用实验室设备完成论文研究工作,尤其是部分研究生以实验协理员的身份直接参与设备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实验室承办的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给研究生提供了掌握学科前沿、拓展知识面的机会;○实验室和依托学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勘探开发企业广泛的合作关系也使学生获益匪浅,这为他们提供了国际联合培养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各个产学研联合基地(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等)也为其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创造了实践场所。

通过上述举措,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2015年度研究生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分别收录95篇,3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有1在国际会议上人口头发言。7人成功申报江苏省创新工程项目,1人获2012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本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分布于国内煤炭、煤层气、石油天然气行业的高校、研究机构、大型国企,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2)研究生代表性成果(列举不超过3项)

简述研究生在实验室平台的锻炼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高水平论文发表、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挑战杯获奖、国际竞赛获奖等。

李伍,中国矿业大学201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并昆士兰大学联合培养12015年或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矿业大学留校任教。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vitrinite in different coal ranksFuel2013)。博士期间SCI论文6篇,EI2篇,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参加美国ICCST和澳大利亚TSOP2014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分会报告。三次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2014德贻煤地质奖学金,《Energy Fuels》和《Fuel期刊特邀审稿人。

张政,中国矿业大学2011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直博生,2015年获博士学位。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Numerical description of coalbed methane desorption stages based on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在学期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研究工作。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2篇。获2013年及2015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2015学年中国矿业大学优秀创新博士研究生奖学金等奖励。

王阳,中国矿业大学2011级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生,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培养1年半。代表性成果为SCI检索论文“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cale pore structure in northwestern Hunan shale gas reservoirs using FE-SEM, 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and gas adsorption”Energy & Fuels2014)。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EI文章2篇。一次获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和2015年德贻煤地质奖学金。


3)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情况(列举5项以内)

序号

参加会议形式

学生姓名

硕士/博士

参加会议名称及会议主办方

导师

1

大会报告

李  伍

博士

第七届国际矿业科学大会

中国矿业大学

朱炎铭

2

其他

李云波

博士

第七届国际矿业科学大会

中国矿业大学

姜  波

3

其他

司庆民

博士

第七届国际矿业科学大会

中国矿业大学

秦  勇

注:请依次以参加会议形式为大会发言、口头报告、发表会议论文、其他为序分别填报。所有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是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五、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

 1、开放交流

1)开放课题设置情况

简述实验室在本年度内设置开放课题概况。

实验室于2014年底开始2015年度开放基金申报工作,共计收到开放基金申请13份。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经过专家评议,9人获得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其中外校3人,本校6人,年度开放基金情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

课题名称

经费额度

承担人

职称

承担人

单位

课题起止时间

1

淮南晚古生代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

3

刘会虎

讲师

安徽理工

大学

2015.01-2018.12

2

淮北市台煤矿岩浆侵入对煤储层的影响机理研究

3

刘炳祥

讲师

安徽大学

2015.01-2018.12

3

层滑构造对煤层变形以及应力敏感元素运聚的控制机理

3

刘杰刚

博士

中国矿业

大学

2015.01-2018.12

4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煤系非常规天然气三气共采5技术条件综6合评价

3

姚海鹏

工程师

内蒙煤田地质局

2015.01-2018.12

7

有机质存在形式对页岩气储层孔隙非均质性及其吸附性能的影响

3

博士

中国矿业

大学

2015.01-2018.12

8

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储层纳米孔隙的精细定量评价与微观非均质性控气机理研究

3

赵迪婓

博士

中国矿业

大学

2015.01-2018.12

9

沁水盆地煤系煤层气、页岩气和砂岩气赋存与成藏

3

博士

中国矿业

大学

2015.01-2018.12

注:职称一栏,请在职人员填写职称,学生填写博士/硕士。

2)主办或承办大型学术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参加人数

类别

1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 (Section 6)

中国矿业大学

煤层气实验室

(第6分会场)

葛世荣

秦勇

(6分会场)

2015426-29

60

国际

注:请按全球性、地区性、双边性、全国性等类别排序,并在类别栏中注明。


3)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情况

请列出实验室在本年度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概况,包括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或机构建设、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的情况。请按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分类填写。

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是实验室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2015年度,实验室克服了所处地理位置较偏僻、学科领域相对专门等困难,进行了一系列开放交流活动。包括实施实验室开放基金、承办、协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进行合作科研与人才培养、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2015年度,承办了矿业技术学术盛会2015国际矿业科学技术大会(The 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ning Science & Technology)第六分会场,矿物资源勘探开发与可再生新能源(Explor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and renewable energy)。同时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斯坦福大学、昆士兰大学、格里菲斯大学和阿格玛大学和国内专家做了会议报告。会议同时包含2015实验室学术年会、亚太煤层气论坛年会和第三届“111”工作会议,增进了国内外交流,提高了学校和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力。

2015年度,有实验室骨干人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约克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和阿格玛大学,同时访问了加拿大煤层气和页岩气企业,在深入了解国外本领域科技发展的同时,深化了合作交流。

在国内学术交流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参与各方面的活动,20余名固定或流动人员参加了2015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作为理事单位,参加了以中联煤层气公司主导的“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交流活动。

实验室注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合作交流。与中国地质大学以及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包括合作进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派送学生深入现场学习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科学传播

简述实验室本年度在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实验室坚持面向社会开放的宗旨,每年与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联合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设定适当的主题,宣传绿色能源、环保新理念,科普传播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知识。2015422日,与徐州市地质学会、院团委、水协联合举办世界地球日暨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宣传“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思维和知识。

2015年度内,实验室作为开放的窗口,接待了全国省市相关单位如山西煤田地质局、河北煤田地质局、贵州煤田地质局、云南煤田地质局以中联煤层气公司、中石油华北油田等单位人员,就相关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增强了实验室在国内的影响力。




 2、运行管理

1)学术委员会成员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年龄

所在单位

是否外籍

1

周世宁(顾问)

院士

81

中国矿业大学

2

汪集旸(顾问)

院士

80

中国科学院

3

(顾问)

院士

55

淮南矿业集团

4

彭苏萍(主任)

院士

5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

秦勇(副主任)

教授

58

中国矿业大学

6

姜波(副主任)

教授

58

中国矿业大学

7

汤达祯

教授

58

中国地质大学

8

Geoff Wang

教授

53

昆士兰大学

9

Kewen Li

研究员

51

斯坦福大学

10

钟宁宁

教授

5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1

候泉林

教授

52

中国科学院大学

12

胡爱梅

研究员

55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13

叶建平

研究员

53

中联煤层气公司

14

杨陆武

总裁

47

奥利安能源有限公司

15

李国富

总经理

50

晋城煤业集团

16

彭平安

院士

55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17

李景明

教高

57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18

韦重韬

教授

52

中国矿业大学

19

傅雪海

教授

52

中国矿业大学

20

郭英海

教授

52

中国地质大学


2)学术委员会工作情况

请简要介绍本年度召开的学术委员会情况,包括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缺席人员,以及会议纪要。

时间:2015621

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大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共计20人,其中,校外学术委员9人,校内学术委员5人,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3人,占学术委员会总人数的72%):

  1. 校外参会专家

彭苏萍院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汤达祯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钟宁宁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侯泉林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

胡爱梅博士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煤层气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

叶建平博士研究员煤层气地质中联煤层气公司

杨陆武博士总经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北京奥瑞安能源公司

李国富博士教授级高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晋城煤业集团煤层气产业发展局

彭平安博士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科院广州地化所

李景明硕士副总经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石油煤层气公司

唐书恒博士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延斌博士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博士教授重庆大学

  1. 校内参会人员

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郭英海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

韦重韬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傅雪海博士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杨永国博士教授重点实验室研究骨干

杨兆彪博士讲师重点实验室秘书


3、会议纪要

2015621日,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项目煤层气储层工程与动态评价技术(负责人,秦勇教授)进行预验收的同时,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召开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会议于201562116时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首先由重点实验室主任秦勇副校长发言,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专家和委员们对重点实验室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同时希望委员们继续支持实验室的发展和提高。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韦重韬教授汇报了2014年度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以及软硬件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彭苏萍院士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们听取了汇报,随后专家们对实验室建设的各个事项进行咨询和进一步了解,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要点总结如下。

1)科学研究领域拓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委员们提出,近年来实验室人员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等科研条件,针对我国华北、西北、西南、东北等重要煤层气勘探开发区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成藏动力学、资源条件和选区评价以及地面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成果。深化了对煤层气成藏过程和开发过程机理和地质与工程控制因素的认识,促进了煤层气地面和井下开发的开展。委员们同时指出,根据目前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应充分重视中、低煤级煤煤层气科学研究,重视目前刚刚兴起的煤系三气(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共同成藏、三气共探共采地质评价和开发技术基础的研究,利用过去的成果基础,拓展研究领域,争取取得更多的成果,实现煤层气的高效勘探开发。

在科研成果方面,委员们对实验室人员在论文、专著和知识产权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同时建议更加注重提炼和总结成果,参与竞争并获得更多的科研奖励。

2)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委员们对重点实验室煤和煤层气专业/方向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培养成果,特别是博士和硕士等高层次专门人才及其在毕业后的出色表现表示赞赏。同时建议加强与勘探开发企业的合作,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培养他们更强的动手能力与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队伍建设方面,还要加强水平人才培养,特别是对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使重点实验室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

3)对外合作与交流

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取得的丰富的成果。希望以111”项目平台为基础,发展与国外对口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深化合作水平,争取更多的对外合作科研项目。

4)整合资源,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级平台

面向煤层气地面开发接续基地和煤矿安全生产的国家需求,针对煤层气地面开发和井下瓦斯抽彩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重视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同时,重视矿业大学独具特色的井下瓦斯抽采科学和技术问题。整合矿业大学和矿业大学(北京)的其他相关资源,形成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级研究平台。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实验室将认真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

4、学术报告列表

刘大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煤储层特性精细描述技术

王生维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静态信息/排采历史耦合的煤储层分析与探测技术

张遂安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高产水/弱含水煤储层特性排采动态预测技术

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多煤层条件下煤层气联合开采储层动态评价技术

韦重韬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煤储层开发动态评价模型与软件系统


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56


3)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支持情况

简述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本年度为实验室提供实验室建设和基本运行经费、相对集中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等条件保障的情况,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指标、自主选题研究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的情况。

自立项建设以来,实验室得到主管部门教育部、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的直接领导和全力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按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将实验室列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序列,确保了实验室高起点建设、可持续发展。

学校在基础设施、科研条件、人才引进和研究人员待遇上给予全力支持,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实验室规划了3500m2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目前已正常使用多年。考虑到目前实验室在大学科技园在安全和设备使用环境的问题,2015年度,学校在文昌校区规划了30000m2的原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实验室的新址,目前正在整修,2016年将完成全部搬迁工作,届时实验室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5年度内,学校通进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江苏省优势学科和教育部修购专项等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的运行、建设与研究,实验室运行年度经费30万元。通过在科研基本业务费中设立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在学校科技专项中每年资助运行经费等途径补贴实验室的日常运行与自主研究。同时通过中央级普通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以“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立项,预算资金1100余万元,修购专项安全改造项目预算资金100余万元,上述两个项目将在2016年实施。

学校为实验室设立了专职行政副主任,享受副处级待遇并减免部分工作量,专职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学校将实验室人员组成的化石能源团队作为校级核心创新团队,给予重点支持;学校负担了实验室固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津贴、保险等全部费用;学校为实验室人才引进提供科研启动、住房和办公用房,大力促进了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在每年进行严格的考核,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校内评估,有力促进了实验室实验条件改善、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实验室未来的强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仪器设备

简述本年度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开放共享情况,研制新设备和升级改造旧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实验室多方筹集经费,努力建设实验创新平台,目前拥有各种设备223台(套),其中大于10万元的设备41台(套),设备原值2707.92万元。初步建成了煤储层及煤层气物质成分与物性检测系统、煤层气成藏动力学分析与物理模拟系统、煤层气地质探测与信息解译系统、煤层气开发动态数值模拟与物理模拟系统等四个实验系统平台。提升了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重科学研究任务的能力,为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本实验室只有少数专职实验员。为满足设备运行需要组成了20余个专门机组,完成从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日常运行以及实验技术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机组负责人由专职实验员或青年骨干担任,成员由研究生组成,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六、审核意见

 1、实验室负责人意见



实验室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

实验室主任:

(单位公章)

2016322

 2、依托高校意见

依托单位年度考核意见:

(需明确是否通过本年度考核,并提及下一步对实验室的支持。)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年